• 笔书网>大明的脊梁 > 正文 涪江资料
        涪江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涪江,因流域内绵阳在汉高祖时称涪县而得名,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涪江南流经四川省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县、铜梁区等区域,在重庆市合川区汇入嘉陵江。全长700千米(一说670千米),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72立方米/秒。

        涪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早流域内有唐代的折脚堰、云门堰灌溉工程。现代主要有被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干支流上建有多处梯级电站,大型的柳树电航工程也于2014年启动。涪江中下游是四川省蚕茧生产的重要基地,三台县的产茧量居全省第一。涪江中游人口众多,城镇密集,交通发达。沿江城市已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轻、重工业体系。

        涪江自古来就是川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无论在通航或是在农业灌溉方面,它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涪江自平武至合川全年通航(部分通航),通航里程552千米。但近几十年来,由于河道淤塞严重,自三台以上极少通航。近几年,绵阳、遂宁等地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考虑对涪江河道的改造工程,相信有一天,涪江河上又会重现白帆点点,为川西北地区的水上运输做出卓越贡献。

        由于涪江发源于雪山,水量充足,长期以来,一直为沿河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为了进一步发挥涪江的作用,扩大涪江的灌溉面积,从上个世纪开始,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建设了惠泽千年的“武都引水工程”。[1]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涪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境内岷山雪宝顶北麓。涪江从西北向东南由川西北高山区进入盆地丘陵区: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蓬溪、遂宁、潼南,至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下汇入嘉陵江,成为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全长670公里。流域面积3.6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处为源头雪宝顶,海拔高程5588米:最低处为合川河口,海拔高程约200米。域内包括23个县(区、市),耕地面积1300万亩,居住着汉、藏、回等民族,人口1200余万。流域内支流众多,或由高山峻岭之中奔驰而下,或由丘间河谷缓缓汇入,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就有火烧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凯江、梓潼江、妻江、蓬溪河(芝溪)、安居河(琼江)、小安溪等9条。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气候

        折叠气候条件

        涪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4.7度(平武)~18.2度(合川)之间。域内气候温和、湿度大、雨量丰沛、无霜期长,除上游山区外,无霜期一般在300天左右,是四川省主要农业生产区之一。流域内雨量丰沛,但时空差异较大,上游平武、北川、安县、江油处于龙门山、鹿头山暴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200毫米,北川、安县达1400毫米以上,下游合川、潼南、铜梁每年平均年降水量也可达1100毫米,但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中江、盐亭、射洪、三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800余毫米。年降水量不但空间差异大,年际问变化也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少水年之比一般为1.7,个别地方达到3以上,降水量年内分配也很不均,每年6~8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50%以上,12月至次年5月则不足年度的20%。涪江流域的气候特点,大致可分为上游亚热带寒湿润山区气候、中游亚热带偏干湿润丘陵区气候与下游亚热带湿润性丘陵区气候。受不同区域气候特点与下垫层的影响。使涪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春旱、夏旱为主过渡到伏旱的分布模式。据历史记载,从1648年到1949年的301年问,有27年发生大旱,平均11年发生一次严重旱灾。特别是中、下游丘陵区,狭窄的流域特性,极度的土地垦殖,使覆盖率低、缺乏水土涵养自我调节能力,以致干旱年年发生。春旱连夏早、夏旱接伏旱的严重旱灾也倾频出现,是历史上著名的川中老旱区。

        折叠自然资源

        上游山区属于农作区,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等。龙门山摩天岭的原始森林连绵无际;平武一带乔木、灌木丛从山脚延伸到山腰,拖绿曳翠,森林茂密,植被较好。这一地区有大熊描、苏门羚、扭角羚、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在主要支流火溪河源头,1965年9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总面积330平方公里的王朗自然保护区。上游地区上特产众多,如平武县是全国木耳和省内核桃生产基地县,历史上的传统产品茶叶,近几年也有所发展。此外,还盛产桐油、生漆及虫草、川贝、天麻、当归、党参等中药材。矿产资源也较丰富,有煤、铁、铜、锰、金等矿藏。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景区

        涪江流域有众多的风光景物、名胜古迹,它们把这条江点缀得更加多姿多彩。

        源头就有被人们赞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天然公园”——黄龙寺自然保护区。那一带上有莽莽雪岭,下有清泉淙淙,尤以重重叠叠、美如璞玉、明净无瑕、流红荡绿的湖沼蔚为奇观,号称人间瑶池。黄龙位于松潘古城东侧约70华里处,背靠“川西第一峰”雪宝顶,巍峨壮丽的皑皑雪山象是她忠实的卫士,满山的青松、冷杉苍翠欲滴,碧蓝如缎的溪水清澈见底,漫坡淌下,在浓密的树丛中穿行,淙淙地流向远方,象是要把黄龙的圣浩带向人间。山上有寺,名为“黄龙寺”,又叫“雪山寺”,亦称“白鹿寺”,其实这是三群寺庙,他们依次在山脚、山腰、山顶,因而又分别称为“前寺”、“中寺”、“后寺”。

        折叠前寺

        在山脚,整个建筑面积约有400多平方米,可惜现在只留下几块残存的基石和四周高大、粗壮的云杉、冷杉。

        折叠中寺

        座落在一处小山岗上,周围丛林密布,瀑布众多。四壁上残留着许多明代以来的诗句,忧国忧民、叙怀述志,或赞颂黄龙美景,或记述黄龙传说。

        折叠后寺

        在山顶,庭堂整齐,结构严谨。从山门起直至后殿,四周题满了历代墨客骚人各种字体的诗句。最使人赞不绝口的是大门外那块匾额。从正、左、右三个方向看,分别呈现出“黄龙古寺”、“山空水碧”、“飞阁流丹”四个不同的字。

        折叠黄龙风景区

        黄龙风景区的主体结构是从山顶到山脚互相衔接、紧密相连的3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水池”,大者有一、二亩,碧波荡漾,宛如天池,小者仅一平方米左右,池中绿树婆婆,婷婷玉立。每个水池均有金黄闪光的边壁,碧如翡翠的池水充盈其中。从山顶望下去,整座山恰似一条鳞光灿灿的大黄龙,俯卧在这雪山幽谷之中。[2]

        折叠平武报恩寺

        涪江流到平武,在那万山深处,隐藏着一座金碧辉煌的“王宫”,它就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武报恩寺。这座宫殿,相传为明朝英宗时,镇守龙州的世袭土官王玺,用重金招聘曾修建过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仿其形制,大兴土木而建的。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之一,现占地近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长约300米的中轴线上,共分二进院落,由东而西,地势次第升高,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工艺精湛。是宫殿、庙宇兼而有之的旅游名胜。这里有9999条龙,有1004只手的千手观音,有堪称稀世珍宝的转轮藏,被誉为报思寺的“三绝”。报恩寺独特的建筑结构、优美的艺术造型,动人的故事传说吸引着四方游人。

        折叠江油

        江油是涪江干流流经的第三个县市,这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故乡,太白故里遗址有:宋朝时建,清代又重建的陇西院;李白妹月圆旧居的粉竹楼,竹影婆娑,清幽雅静,殿宇辉煌、芳草四溢的太白祠;松柏苍翠、枝叶扶疏的李白衣冠墓;水泉清澈、清雅幽静的太白洞,还有洗墨池、月圆坟等古迹;以及20世纪60~70年代建成的李白纪念馆;数十亩的庭园,地势开阔,溪流环绕,林木森森,颇富田园野趣。

        窦山,在江油城北的涪江东岸。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隐居于此,故名。由麓至顶约5公里,行道迂回盘旋,林木苍翠,景色秀丽。山巅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东岳、窦真、鲁班。三峰之中唯一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上下两根铁索组成的悬桥相连。峰下不远处的云岩寺,始建于唐,明末毁于兵火,清代重修,殿宇五重,建筑雄伟。地势开阔。殿内有工艺精美、世所稀有的宋代木作转轮经藏(又称飞天藏、星辰车)一具。寺前山门外有唐李白题赞山石碑一通,谓:“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3]

        折叠绵阳

        滚滚涪江,直奔绵阳,绕城而过。绵阳,在战略家眼里,乃是“控扼西川,推为要害”的军事重镇;在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眼中,它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在神州大地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的当今,它又是“涪水荡荡,绵山丽丽”,魂系中外游子的旅游胜地。绵阳境内有名扬天下的西蜀子云亭,乃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曾经读书、作赋的地方。它亭阁宏丽、高雅。登其顶可俯览全市风貌,那郁郁街树,浓浓花香,峨峨新楼,浩浩东流的涪江,连同那远山近水,历史风云皆跃然于目,奔来眼底;平阳府君阙,是保存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对研究我国汉代历史、艺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富乐山,是三国蜀汉皇帝刘备和蜀郡主刘璋曾经会聚的地方,而今是林木葱笼。风景优美的苑囿;蒋琬祠墓,是三国蜀汉著名大将军蒋琬的陵园,庄建肃穆,引人遐想,玉女泉摩崖造像,为隋唐时代作品;碧水寺(又称观音堂),是寺庙与园林相结合的游览胜地,寺中有众多的摩崖观音造像,尤以唐代巨型圆雕观音石像最珍贵,越王台,是唐太宗第八子李贞封为越王,当年在锦州作刺史时所建,六一堂,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出生在此的纪念堂,李杜祠,是现存罕见的李白、杜甫合祠;仙云观,是传说蜀中八仙之一尔朱先生的道观,还有抗日爱国将领宋哲元陵墓、环秀楼、北亭、南湖、白鹤林、南山公园、人民公园等游乐场所。

        绵阳不仅风光绮丽,而且地灵人杰,这里出生了许多历史名人:有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第一代君王大禹;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宋代著名诗人、画家文同;清代著名文学家李调元,当代著名作家沙汀等。而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王勃、唐玄宗、杜甫、唐僖宗、白居易、苏轼、陆游、杨慎、张向陶等等历代名流骚客,则都在绵阳旅居过,他们留下的胜迹华章,为绵阳平添了不少光辉。[4]

        折叠三台

        汤汤涪水继续向前流去,三台县的云台观,射洪县的金华山又迎面而立。云台观绵延1公里余,楼台殿宇,翠柏参天,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清,至今保存完好:金华山居涪江西岸,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读书台所在地,早为蜀中名胜。满山古柏,茂林森秀,“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风飒飒生寒烟。”山中道观建筑鳞次栉比,其间亭台错落,斗拱飞檐、古朴雅致,历时千余年,迭经修葺,独具艺术特色。站在金华山巅,滚滚涪江,阵阵松涛,悦耳涤胸。

        折叠寺庙

        涪江干流中游下段的遂宁有川中著名佛寺广德寺,下游潼南的大佛寺,建于唐代,涌地插天,凌空而立,十分雄伟壮观,慢步亭楼,诗画满壁,尽收眼底,临窗远眺,奔腾的涪江,万舟千帆,输货载客,来往如梭。潼南大佛寺还有许许多多的洪水题刻,它是整个涪江涪域洪水刻记最完整的,对流域洪灾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除此以外,潼南还有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有全国最大的鎏金摩岩大佛,有全国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字,有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居民建筑群和全国最大最年轻的“马龙山卧佛”。

        折叠合川

        涪江的最后一站合川,更是一座历史名城。那里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古圣寺,有南宋时期留下来的英雄名城——钩鱼城,被誉为“上帝折鞭处”,所向霹雳的蒙古大军在这里结束征程,虽无法阻挡南宋的覆灭,却意外保全了欧洲,历史的滚滚车轮在这里转了个大弯。在古树的中那古朴而又悲壮的建筑,更为涪江增添了可歌可泣的壮烈景观。

        折叠自然保护区

        涪江,不单干流多姿多彩,就是支流也不乏其美。支流火溪河源头就有以保护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主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区内还有金丝猴、牛羚等多种其它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这里自然植被完好,原始森林和竹类茂密,山水奇丽,景色幽深;梓江上有“九曲潼水七曲山”的梓潼七曲山大庙,被誉为“三百长程十万树”的蜀道翠云廊,蓬溪河上有省管文物宝梵寺大殿及壁画,凤光旋丽的赤城湖等。

        涪江流域的这些风光瑰宝,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观光旅游者,不仅使涪江名声显扬,而且给流域各地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涪江这名字与县名有关。今天的绵阳,在汉高祖时称涪县。古代巴蜀以嘉陵江为界,蜀为内,巴为外,所以涪江又称内水或内江。涪江流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四川开发较早的地区。雄踞川北的重镇绵阳位于阴平、金牛两条古道的会合之处,西北倚龙门山、摩天岭,东北临剑门山,据两山之险要,扼百川之要冲,自古为囤粮驻兵的重地。自汉、晋以来,涪县(绵阳)就是涪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涪江也因此得名。

        折叠编辑本段政治经济

        折叠涪江上游

        水量丰沛,每年平均径流总量48.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45万千瓦,可开发量50万干瓦,至今开发利用率仍很低。江油以上的水资源开发,除现复工兴建的武都引水工程外,尚无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程度还仅限于沿江筑堰开渠,就近灌溉河谷地带田土及建小型电站。平武县境内长157公里的涪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火溪河、平通河,现有500余处渠堰,引水总量1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不足3万亩;至1989年南坝电站建成,江油以上涪江干、支流已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仅1.12万千瓦(包括户办微型电站)。涪江上游水资源开发,还远远不能满足上游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的要求。

        折叠涪江中游

        涪江以江油至遂宁段为中游,江段长237公里,平均比均1‰,遂宁以上流域面积约27000平方公里。涪江中游段流经江油、绵阳、三台、射洪、蓬溪、遂宁等市、县。域内包括低山、深丘、中丘、低丘、河谷平原等多种地貌,以中、低丘为主,域内高程700~300米。丘陵区多浑圆丘顶,成串珠状分布,间有台状、方山状丘原,相对高差一般在100米以下。涪江中游河道迁迥曲折,水流平缓,江面宽200~500米,江中漫滩发育,多沙洲、支濠,汛期河床变化大。江油至遂宁有滩140余处,枯水期航道水深0.6米,槽宽8~10米,可通行小型机动船及30吨级以下木船。沿江一带河谷开阔,谷宽一般2~8公里,最宽处遂宁妻口河谷,宽达10公里。河流两岸间隔分布着河流冲积层形成的一阶台地小平原,地面一般高出江面5~10米。涪江中游人稠物丰,早在旧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有小麦、红苕、玉米、棉花、油菜、甘蔗、花生等。农业生产人平粮食占有量高出全省平均数10%以上;棉花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0%以上,是四川省主要粮棉产区之一。涪江中下游也是全省蚕茧生产的重要基地,1987年产蚕茧近3万8千吨,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三台县的产茧量达到4848吨,居全省第一。同时中游地区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水果有闻名省内外的柑桔、苹果、药材有白芷、麦冬、半夏、香附子、畅销各地,尤以遂宁特产白芷为著。

        折叠涪江下游

        涪江遂宁以下至合川河口为下游,下游江段长179公里,平均比降0.5‰。涪江下游段流经潼南、铜梁直至合川。域内以中、低丘丘陵地貌为主,至台川后受华莹山、歌乐山影响,间有岭伏深丘、低山带,海拔高程600~200米。下游河谷宽阔,沿江两岸间隔分布着河流冲积层形成的一、二阶台地平坝,地面高出江面8~20米,合川境内台地高出水面在20米以上。下游河道河曲发育,滩沱相间,多沙洲、支濠。下游有滩80余处,以合川境内刮骨、青竹偏二滩落差最大,均在1.5米以上,水流湍急、行船困难,是涪江下游有名的险滩。下游航道河槽水深在0.8米左右,槽宽一般10~15米,可通行50~70吨以下机动船和木船。

        涪江下游土地开垦率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严重。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甘蔗为主,土特产有桐油、棕片、茶叶、水果等;中药材有川芎、杜仲、生地、白芷、苡仁等,下游又是历史上有名的蚕桑养植区,矿产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横跨遂宁、蓬溪、潼南等地,方圆120公里的磨溪气田,是四川新探明的第三大型气田,现正在开发中,预计在1993年可全部建成投产,年产气将达到数亿立方米:工业有机械制造、农业机械、纺织、蚕丝及食品加工等。

        涪江下游水利、水能资源丰富,年过境水量100多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仅潼南、合川两县即达30万干瓦。涪江下游河道大多曲折于U型河谷之中,洪枯水位变幅较大,冲积阶地一般高出水面20米左右。

        涪江流域内山区占37.9%,丘陵占56.9%,平坝占5.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众多的支流呈下对称状分布;右岸就有8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而在左岸支流却较少且短。

        折叠水利工程

        武都引水工程是四川省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城乡供水、环保、水产养殖、旅游以及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多项功能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项目,是川东北部地区工农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曾被******同志欣然誉为“第二个都江堰”,被******列为《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中重要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

        武引工程按规划分二期进行,总投资100亿元。一期工程建设涪梓灌区,灌溉面积8.47万hm2,总投资18.88亿元(其中使用世行贷款6700万美元),1988年正式复工修建,2000年5月配套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并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已实现灌溉面积6.67万平方千米,累计工业供水150多亿立方米,农业供水20多亿立方米,在连续几年的旱灾,特别是在2000年和2001年罕见的春夏旱灾中,为灌区抗旱夺丰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武引工程二期工程已经开工。正在进行的是二期枢纽工程武都水库,该工程于2004年11月正式开工,预计2009年建成,预算投资55亿元。

        折叠社会效益涪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

        涪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代是一个水利建设的**期。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涪江支流凯江上游安县茶坪河上,修筑了折脚堰。同年,安昌河上游右岸黄土镇建成了云门堰。据清乾隆《安县志》载,云门堰“灌田三千余亩”,民国《安县志》则称:“灌田二千余亩”。现此堰犹存,总灌溉面积达到4200余亩。“唐贞观六年(632),梓潼江上游现绵阳境内柏林乡的扎土堰建成,后来淤废,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建国后又经改建,灌田近千亩。同期,在罗江镇的凯江右岸建成茫江堰,江油马角坝的梓江上建成利人渠。

        到7世纪末叶,随着盛唐时期的到来,涪江上游水利资源的开发,也从支流发展到干流。《新唐书·地里志》载:“唐武后垂拱四年绵州巴西郡巴西,南六里有广济陂,引渠溉田百余顷,垂拱四年长史樊恩孝、令夏侯因故渠开。”这是涪江干流最早的引水工程。

        明末清初涪江上至平武,下至遂宁,干、支流上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1680年前后,平武县境内涪江干流上修建了长春坪堰、东皋堰。古城河堰等7处引水渠堰,引涪江水灌田千余亩;江油境内在涪江干流及支流平通河上,相继在明末建成了姚济、永丰、真阳、岂窝、夹马、雷鸣、龙洲、松潘等引水渠堰,灌溉农田约3.14万亩。清初,涪江干流及支流平通河、通口河。梓潼江上。相继建成大小引水渠堰近五十道,使江油县境涪江流域内引水灌田面积,最高时达到8万余亩,绵阳市境内重建洛水堰,兴建李公堰、惠泽堰、广济堰等,灌田2万余亩,三台县境内兴建永成堰、简车堰等,射洪县境内兴建长溪、西洲、广寒堰等,灌田数百亩;遂宁市境内兴建苏家、永济堰等灌田千余亩。随着涪江水资源的开发,开发方式也从挑土垒堤,开沟引水,发展到砌石筑坝,穿山打洞。公元1760年建成的射洪广寒埝,就是在涪江支流武安溪上筑石坝拦水,在左岸堰头凿隧洞引水,灌射洪县太和镇南北坝田3000余亩。广寒堰渠引水隧洞高2米、宽1米、长60米,是四川省较早的引水隧洞。民国时期涪江水利也有较大规模的开发。1939年前后又在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等地陆续兴建、改建了女儿堰、龙西堰、郑泽堰、袁公堰、永成堰、大囤堰、可亭堰、四联堰等一批引水渠堰。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涪江水资源开发仍仅限于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沿江平坝地区,加之众多的渠堰工程年久失修,沿江一带灌溉面积仅11.2万亩。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涪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也加快了步伐。

        1958年射洪县开始修建前锋渠引水工程,设计引水流量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7万亩。中江、遂宁、潼南、安岳、永川等县市仅1958年动工建成的中型水库就有5座,有效水量近1亿立方米。60年代初开始的引岷济涪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人民渠六、七期工程,经过近20年的建设,到1982年基本建成。至此,涪江左岸支流妻江河两侧10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的农田用水保证。

        涪江下游岸高水低,广阔的丘陵地区,建国以来也相继建成一批中、小型水库和机电提灌工程。潼南、合川两地在涪江流域内即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70座;电力提灌站近200座,仅涪江干流上单机55干瓦以上电力接灌站即45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13万亩,是建国前的20倍。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发展,涪江上游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武都引水工程,于1987年恢复建设。这一工程将控灌涪江中游左岸上起江油,下至射洪六县市近200万亩农田,并可向嘉陵江流域输水2.5亿立方米/年。

        建国55年来,涪江流域已有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20座,小型水库1764座,跨流域输水渠道两条,各种引水、提水工程5000余处,众多的塘、堰工程更如天上群星,熠熠生辉。流城内各种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30亿立方米,人民渠六、七期工程每年引来岷江水近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600多万亩,城乡生活用水和防洪,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涪江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干、支流水能蕴藏量共计有372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总量为133万千瓦。江油以上干、支流每年平均径流量达91.8亿立方米,从1953年开始,在涪江上游干支流规划了铁笼堡、南坝、武都、风箱滩、桂溪5座控制性综合利用水库工程。总库容22.45立方米,有效库容17.44亿立方米,除可滞洪削峰,调节洪水外,还可建5座总装机58万千瓦,保证出力20万千瓦的中型水电站。支流火溪河,可作5级开发,总装机31万干瓦。干流江油以下水能蕴藏量138万干瓦,采用低坝引水或低水头河河床式开发,规划有21个梯级,共可装机37.4万千瓦,保证出力17.7万千瓦。

        涪江干流水力资源的开发,从1944年伊始至1988年,已建成平武南坝、大坪、三台永安(即前柳林滩电站),射洪东风、螺丝池,遂宁小白塔、龙凤,潼南三块石等8处梯级电站。装机37台、容量共6.7万千瓦。另有绵阳开元,三台文峰,潼南安居3处梯级、铜梁安居、合川渭沱及射洪螺丝池电航工程电站,建成后涪江干流12座水电站,装机共达16.3万千瓦。支流也将陆续建成一批小水电站,装机近3万千瓦。

        涪江沿岸人口稠密,城镇密集,沿干流仅乡以上集镇即达80余个,历来是我省重点防洪区域。据历史资料记载,仅1744至1949年间,就出现过地跨上中下游的流域性大洪水15次,平均不到14年即发生一次,200年间,沿江县以上城市遭受洪灾50城市次,干流上的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五城即遭洪灾达32次,平均22年被洪水洗劫一次。涪江流域大范围洪水在个别时段,更有连年发生的情况,如1781年与1782年,1920年与1921年,1936年与1937年都是连年洪水,沿江农田、集镇连遭劫难。据记载,绵阳在1692年至1770年不到八十年时间,曾连遭4次洪灾,被迫将地方政府迁往罗江。《直隶绵州志》载:“康熙三十一年(1693),绵州涪水异涨,冲城而过,东北二门荡为水国,堤亦乌有。城圮,后因徙治罗江。”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涪江洪水又没绵州:“壬申,涪江暴涨,冲刷城恒,公廨、仓库胥付波臣。”“城沦于水,文庙独存。”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绵阳又遭洪水,“城堤并遭冲圯。”绵阳连遭洪水之灾,乾隆三十五年(1770),绵阳“涪水异涨,城垣倾纪,裁汰罗江,移州焉。”

        涪江在三台县城以上的长坪乡盐井村向东折了个90°的大湾,由东塔山下流过三台县城,这就减轻了洪水对县城的威胁。但在一千多年以前,涪江并不是这样的,而是从盐井直迫三台城下。每到汛期,涪江洪水“狂澜陆高,突堤啮涯,包城荡垆,岁杀洲民,以为官忧”,城外防洪堤常被洪水冲毁,唐开成五年(公元840),梓州州官郑复调三千兵卒在今盐井柳林滩一带涪江东岸低洼处,开辟了一条新河,使涪江改道东折,减轻了三台县城的洪水威胁。三台另开新江,是古代治江防洪的一次大胆行动,功垂青史。

        涪江是四川省江河防洪开展较早的河道之一。据记载,涪江中下游防洪堤早在公元835年的唐代即已兴建。以江油为例,在18世纪中,1781年建中坝猪市河堤,1793年建中坝大河堤,1794年建武都潘公堤等;绵阳筑堤防洪始于1195年的宋代,射洪金华防洪堤建于1199年,由宋提刑王勋主持兴建。射洪县城所在地太和镇地势洼下,“城垣位于江滨河东大山逼处”,1734年建镇后以土筑城墙防御洪水侵袭。1891年始,又筑顺水竹笼卵石堤于渡口;遂宁县的柳堤建于1543年。1199年,王勋在三台、射洪修建的涪江堤高5米以上,并留有一级马道,采用了复式断面。公元1548年的明代遂宁知县肖禹臣,用木桩填石方式处理基础,建护堤二百余丈。1737年的清代、射洪知县庄大椿修建金华镇东关外堤,“铸铁娱蚣二十四镇之,水不为患”。以上江堤所采用的堤坝断面、材料及防冲措施业已初具现代防堤之雏形。建国55年来,随着涪江流域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沿江两岸及河心洲坝,修建了大批防汛抗洪工程。

        1976年以前,江油城中坝镇沿江上下仅有重点堤防17.7公里,且防洪标准低,不能有效防御涪江洪水。1976年后,对原有堤防进行加固整治,疏竣了被淤积的河道、拓宽行洪断面,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新建中坝至彰明镇沿江防洪大堤25.8公里。建成后经受了1978年9月2日和1981年7月13日两次大洪水的考验,有效地保护了大片农田免受淹没,使特殊钢公司、江油发电厂、氮肥厂等厂矿企业在两次大洪水袭击下安然无恙。

        射洪、蓬溪、遂宁船山区沿江地带,历史上常受洪水袭扰,建国以来陆续修建了一些防洪堤、救生台,但标准较低。1981年后,射洪、遂宁城区修筑了7.5公里能抵御50年一遇洪水的混凝上斜墙防洪堤坝,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至今两县一区已在沿江兴修了主要防洪工程94处,其中堤防长41公里。并在60个河心洲坝上建救生台55处。

        建国55年来,涪江干、支流沿线兴建、改建了各类防洪工程数千处,各式防洪堤总长近千公里,仅中下游重点地段堤防就有156.28公里,在上自绵阳下至潼南的100多个河心洲坝上,还修建了防洪救生台102座。众多的防洪救生工程在汛期对沿江数十个城镇、上百万亩农田及众多的厂矿企业,以及河心孤洲上的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保护。

        涪江六峡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涪江六峡地处“李白故里、九寨门户、蜀道咽喉、华夏诗城、火药之乡“--四川江油市,在江油市国家AAAA旅游风景区窦圌山和佛教圣地观雾山之间,紧靠猿王洞和藏王寨。北起于平武县响岩扇铁沟南泽坝,东南至武都镇白石沟,全长约20km。总落差近50m,河床平均纵比降在2.5‰左右。自扇铁沟向南,这六个峡依次为石门关峡、平驿峡、喇叭峡、藏王寨峡、牛鼻子峡、挖金峡等景点。2009年,武都引水工程水库修成后,库区回水长37km,可直达平武县南泽坝。届时,这六个峡所在的河段将连为一体,成为开发前景最大的人工湖面。水利部发文正式授于涪江六峡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四川涪江六峡风景旅游区依托被******同志誉为“第二都江堰“的武都水库,涪江六峡

        涪江六峡

        该工程建成后,在涪江上游形成峡谷河段,两岸悬崖绝壁、奇峰峻岭、山峦叠嶂,且山谷众多悠长,生态自然风光真是风景如画,40公里黄金水道途径画屏峡、六龙峡、燕云峡、青天峡、飞瀑峡、芳春峡等六道峡谷,景区故此得名“涪江六峡“。

        注:原涪江六峡名称依次为石门关峡、平驿峡、喇叭峡、藏王寨峡、牛鼻子峡、挖金峡。新六峡名称根据景区内景观资源特色并结合李白著名诗词提炼而成。。

        折叠编辑本段涪江六峡

        画屏峡是因李白“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诗句而名。李白去古江油关的路上,看见美丽如画形如镜屏一样的山中,一群劳作的山民,在夕阳西下吼着山歌,扛着农具,背着烧柴高兴而归,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绝句。

        六龙峡是取自李白诗《蜀道难》中的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转之回川“,意思是由于上面道路全是石凿栈道,险峻狭小,空间低矮,马车经过要回头,所以这里又称“倒马坎“;下面有奔腾澎湃的激流冲击在悬崖绝壁上呈现倒流之势,展示了涪江河道狭窄,山势雄伟的峡谷景观。

        燕云峡是取自李白诗《赠江油尉》中的“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诗句,意思是峡谷中的野燕在悬崖上筑巢,白云冉冉飘过,充满了闲静的气氛,描绘了这里的峡谷林木丰美、溪流跌谷、水雾飘然的壮丽景色。

        青天峡是取自李白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句,形容藏王寨一带的峡谷涪江六峡

        涪江六峡

        险要,绝壁千仞,充分展示了青天峡的奇险景观。

        有诗为证:

        千仞绝壁一线天,一水相勾两山连;

        轻舟荡漾观奇境,游人仰望齐惊叹!

        飞瀑峡是取自李白诗《蜀道难》中“飞湍瀑流争喧豗(音:hui),砯(音:ping)崖转石万壑雷“诗句,砯是指水冲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的意思是激流和瀑布把山石冲得巨响,激流推着恐惧巨石回转,雷霆般响彻万壑千山。描述了江水、幽谷、翠竹、飞瀑大自然的壮美。

        芳春峡是出自李白《送友人入蜀》中“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诗句,是景区北面的第一个峡谷,它紧邻煽铁沟古镇和龟山。这里田园花卉,松涛竹林,山水相依,栈道绕行,色彩缤纷如阳春三月,故名芳春峡。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定位

        涪江六峡“紧依九寨环线,堪称九寨旅游线上得“黄金水道“,整个风景区地处国家4A风景名胜区窦团山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观雾山之间,左侧依偎西羌九黄山猿王洞景区,“涪江六峡“景区内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有明代流之皇帝朱帝栖身地藏王寨、现代武僧海灯法师修炼和圆寂之处极乐堂寺庙、普贤菩萨去峨眉山之前修炼圣地普贤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邓艾失守的江油关、四大发明火药发明地。。。。。。

        折叠编辑本段景区规划

        “涪江六峡“旅游风景区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负责总体规划设计,东北大学负责控制详规设计。景区定位:峡谷生态自然风光与李白山水诗词文化为特色,以观光旅游、生态养生旅游、度假休闲旅游为重点,建设国家5A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涪江六峡“风景区以九寨沟为依托,以李白文化、三国蜀道文化为核心,以水上休闲体验为特色,景区内旅游项目众多,游客参与度较高,看、赏、玩、品及体验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同时增加旅客挑战极限的体验。涪江六峡风光

        涪江六峡风光

        游客在“涪江六峡风景区“内乘坐豪华舒适的现代化观光游船,往返“涪江六峡“80公里黄金水道,水域总面积14平方公里,观两岸奇特自然风光,感受畅游原“长江三峡“之乐意,其间可以前往普贤寺、极乐堂进香,到“四海龙王庙“为身临“商海、宦海、学海、福海“者许愿祈祷,上“六峡科技观光塔“观光,到“邓艾军营“体验军体运动,走“马帮栈道“会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意,到“藏王寨“感受历史变故,看火药发明感悟中华四大发明之伟大,进“民俗文化村“感受“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的大中华,参加水上运动项目、攀岩、蹦极、游泳或是漫步沙滩、或垂钓,真是悠哉乐哉!畅游归来晚上或住煸铁沟古镇,体现中西文化融合,或住六峡国际酒店感受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或宿水上豪华移动酒店体验“泰坦尼克号“的水上浪漫,品尝“涪江六峡“生态野鱼、娃娃鱼和观雾山绿色鸡、兔等特色餐饮。

        折叠编辑本段景区介绍

        在六峡两岸平均4km宽范围内,1500m以上的山峰就有10余座,更远一些还有2000m以上的高峰,最高峰牛心山为2231m。涪江峡的单个峡谷最大高度约100m左右,由于峡谷后侧陡崖一个接着一个成阶梯状排列,因此峡谷总高度可达1500m以上,最底下的峡谷壁几近直立,十分险奇。

        由于涪江六峡的上游源头为杳无人烟的雪宝顶,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黄龙、九寨沟和王朗自然保护区,沿途没有大城市,是一片至今尚未开发的净土,故此涪江水质清亮透明,峡区环境优美,绿水衬以青山黛黛,芳草茵茵,溪流声与鸟鸣声不绝于耳。炎夏季节,峡中凉风习习,且没有太阳

        曝晒之虑;秋季来临则可观赏观雾山满山红叶;冬季白雪衬以陡峭幽深的崖壁,黑白分明,层层叠叠;春季则更是万木复苏,鸟语花香的大好季节。可谓四季有美景,处处皆仙境。

        武都水库建成后,自南泽坝库尾至北城首实现游艇通航,此外,沿江有公路相通。水路与公路游览,游客可任意选择,充分领略大自然赐于的优美景区。随着涪江六峡的开发,观雾

        山----涪江峡----窦圌山(含藏王寨山南段)将成四川省组合最佳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游览项目

        (一)南山门建筑风格:中国关城式建筑功能:出入口服务

        (二)北山门建筑风格:中国关城式建筑功能:出入口服务涪江六峡景点效果图1

        涪江六峡景点效果图1

        (三)煽铁沟港建筑风格:明清建筑风格功能:港口服务水陆中转

        (四)观雾山港建筑风格:明清建筑风格功能:港口服务水陆中转(五)六峡饭店设计理念五行文化建筑风格:明清园林建筑功能:食、住、购;游客中心建筑风格:明清风格功能:导游、招商、购物、咨询。

        (六)沙滩浴场功能:沙滩休憩、娱乐沙滩浴场选址于武引水库上游,处于敬家坪、荆竹林之间。以游人安全第一为设计原则,采用海滩浴场的标准,以及海滩浴场的环保经营理念,打造成为“西蜀的夏威夷“,在沙滩与道路之间设置滤沙槽,使沙滩在丰水期水漫上岸,但沙子被过滤拦截。涪江六峡景点效果图2

        涪江六峡景点效果图2

        (七)四海龙王庙设计理念:四海龙王恩泽八方建筑风格:双层重檐歇山式十字顶功能:祭拜、赛事观赏意境:神圣不可侵犯

        (八)六峡塔设计理念:唐文化表现符号建筑风格:八角七层仿唐式建筑功能:登高观光,夜间导航意境:配合唐李白诗之旅

        (九)栈道:1.古栈道设计理念:体现三国蜀道文化建筑风格:仿古木式功能:游览观光。体验探险意境: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景区栈道设计理念:环境呵护建筑风格:仿古木式功能:保护植被,方便行走意境: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十)邓艾军营设计理念:重现“魏国伐蜀“历史,感受三国文化建筑风格:仿古战军营功能:野营、观光、军体娱乐涪江六峡景点效果图3

        涪江六峡景点效果图3

        (十一)观音寺设计理念:佛教伽南建制建筑风格:明清风格功能:宗教朝拜、旅游观光意境:自觉自悟、见心见性

        二、精彩纷呈的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中重在感受六种文化,打造品牌“诗之旅“。

        (一)体验藏羌风情,感受民族文化

        (二)千年蜀道,感受李白情怀

        (三)重塑邓艾军营,感受三国文化

        (四)观龙舟赛,感受祭海文化

        (五)乘舟畅游,感受诗歌文化

        (六)游水、嬉水,感受智者“乐“水情怀

        涪江六峡风景区建成,将是继三峡之后,高峡出平湖的国内精品旅游景区。为绵阳、江油及至四川提供又一处休闲、度假、会议中心,主要面向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客源,吸引人间天堂九寨沟游客作为市场资源。江油每年游客将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0%。通过激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涪江六峡3亿年前是鱼的故乡,是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又涵盖了三国文化、李白文化、哪吒文化和宗教文化,加之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岩寺,非物质文化遗产雾山石刻、圌山庙会、以及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足能支撑把涪江六峡旅游精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折叠编辑本段最新动态

        据介绍,武引二期灌区工程总工期47个月,2013西梓干渠一、三、四标段及金峰水库大坝标段已开工建设,计划在2014年完成主体工程所有标段的招标及进场工作。按照协调一致的原则,分段分片施工,建成一段,受益一片,力争2017年底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运行。

        涪江六峡旅游风景区南起巴蜀要冲平武县,北达华夏诗城江油市,入人间仙境九寨黄龙,邻天人合一道教胜地窦圌山,携佛教圣山观雾山,连平武报恩寺、北川西羌九黄山,纵贯九环黄金旅游消费线中心地带。景区内有水面13.8平方公里、长37公里的水域景观区,共有六个美丽的峡谷,享有长江小三峡之称。同时,景区内李白文化、三国文化、藏羌文化、稀有植物、水利工程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2013年,景区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热门搜索:丝袜性感诱惑非主流性感图片杨幂性感图片美女性感舞超性感动漫美女性感美女诱惑性感明星性感舞者性感丰满美女性感艺术照
    櫻花の島蜂巢影视BENK蜂巢影院
    网站地图